最新消息
NEWS
【新聞】九歲女童拉到住院 確認今年首例出血性大腸桿菌個案

中部一名九歲女童遊樂園玩水後隔天拉肚子拉到住院!衛福部疾管署今天發布,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,

8月11日出現腹痛、水瀉等症狀住院,檢驗後確診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:H7,目前症狀已緩解出院,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5人,均無疑似症狀。

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,該名女童8月11日出現腹痛、水瀉等症狀,因就醫後因症狀持續未緩解,14日再次就醫收治住院,經檢驗後於23日確診為較嚴重的出血性大腸桿菌(O157:H7)。

針對致病原因,莊人祥表示,疾病潛伏期約二至八天,該名女童曾於發病前一日至遊樂園玩水,有可能與此有關。目前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5人,均無疑似症狀,且已安排家人五人及潛伏期間前往的餐廳廚工進行採檢,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。

不過莊人祥表示,由於國人飲食習慣多為熟食,因此出血性大腸桿菌並不常見。

我國自1999年將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」納入第三類法定傳染病,並於2004年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,將該疾病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,至今僅累計3例確診。

前兩例分別為2001年8月確診的外籍未滿10歲男童及2019年4月確診本國籍20多歲男性。

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,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、食入受汙染食物、飲水,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。

該病潛伏期約2至8天,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、腹痛,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,成人會有腎衰竭、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,小孩則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,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。

而大腸桿菌血清型約100多種,病原所產生的志賀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。

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,另其他血清型如O26、O45、O111、O103、O104、O121及O145等也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。

預防方法為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,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,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、果汁或生菜沙拉;用餐前、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,應使用肥皂澈底洗手,降低感染風險。

原文連結 (點我進入)

據研究文獻中指出:

克靈固100ppm可有效殺滅出血性大腸桿菌(O157:H7)

文獻出處:

台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(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/第四十一卷第三期:第二一二至二二0頁)

不同消毒劑連續式消毒對沙拉用生菜細菌之殺菌效果

食品研究發展研究所

克靈固是一款高安全性的多功能產品。

若欲了解更多產品資訊,

請電洽德啟實業有限公司,食品衛生技術部:03-212-8686
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 更換驗證碼